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罕見的戰國獸耳罍

此件獸耳罍(音lei),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青銅酒器,1933年在安徽省壽縣楚王墓中出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啣環動盪,造型奇異,風格清新,完好無損,是一件戰國時期少見的青銅藝術品,現珍藏於安徽省博物館。
  酒,在人類文化歷史中源遠流長,傳說我們祖先發現五穀可食用時,就以其釀成酒醪飲用。據考古發現,早在夏朝以前,酒器業已廣泛存在。酒在古代不僅僅是一種飲料,還是禮儀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因此,隨著禮制的形成與發展,酒器便成為禮器的組成部分。我國古代酒器異常複雜,有著不同的命名、形制、功能與組合,如銅器中的爵、斝(音甲)、觚(音孤)、角、尊、罍等都是酒器,各有不同的用途。

  《詩經·卷耳》中有「我姑酌彼金罍」句,說明罍是古代盛酒用的,金罍即青銅罍。又《禮儀·少牢饋食禮》載:「司空設罍水於東,有枓。」可見罍又有盛水的用途。罍的造型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多為商代製造,特徵是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在商後期和西周流行,多為大腹、圈足和兩耳。商、周罍都是造型複雜、紋飾繁縟、形象兇惡神秘的。舊書上有說:「春秋以後就未見罍了。」此說今天看來有些偏頗,安徽這不是又出現了戰國的罍嗎?當然,它在全國確是非常少見的。

  安徽古為吳楚之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存。淮河南岸的壽縣一帶,從宋代起就有青銅器出土。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楚王墓被盜掘,許多珍貴文物流失,但熱愛祖國歷史文化的有識之士,經過多方努力,仍然收集到700多件文物,絕大多數為青銅器,此件銅罍便是其一。

  該罍為圓口、直頸、廣肩、鼓腹、圈足,高30厘米,口徑23.5厘米,腹圍124厘米,足徑22.5厘米,重9.6公斤,兩側有對稱獸耳啣環,腹部飾模印羽紋(有稱雲紋),罍體較矮胖,是一件大型盛酒器,在造型結構和花紋裝飾上,大膽地改變了昔日複雜形體與面目兇惡的紋樣,而成為端莊大方、紋飾簡潔和風格清新的具有東南文化特徵的青銅藝術品。戰國青銅罍,經歷兩千多年歷史,仍完好無損,對研究酒器的演變和探討傳統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