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宋巨然秋山問道圖

【簡介】
  絹本,墨筆,縱:165.2厘米,橫:77.2厘米。
  本圖無款,以立幅構圖畫重重疊起的山巒,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山坳處茅舍數間,屋中有二人對坐,境界清幽,前人謂巨然之山水,善為煙嵐氣象,「於峰巒嶺竇之外,至林麓之間,猶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類,相與映發,而幽溪細路、屈曲縈帶、竹籬茅舍、斷橋危棧,真若山間景趣也」。
  《秋山問道圖》是—幅秋景山水畫。畫上主峰居中,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山峰石少土多,氣勢顯得溫和厚重。與北方畫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趣味完全不同。中部,山間谷地,密林之中茅屋.數間,一條蜿蜒的小路,繞過柴門,通往深谷。茅屋中依稀可見一人坐於蒲團之上,右邊一人側身對坐,大約就是問道者。山高密林,寂然無聲。正是談禪論道,修身養性的極佳妙境。畫面下段,坡岸曲折,樹木偃仰多姿,水邊蒲草,被微風吹得輕輕搖擺,多少體現出秋爽的感覺。
  《秋山問道圖》在畫法上,山用淡墨長披麻皴,畫出土多石少的渾厚的質感。山頭轉折處重疊了塊塊卵石(即礬頭),不加皴筆,只用水墨烘染,然後,以破筆焦墨點苔,點得非常沉著利落,使整個大山氣勢更加空靈。順便說一下,山水畫中點苔的作用,它可以表現遠處叢樹、雜葉;可能表示石上青苔;也可以用它來打破一下皴法的單調,使畫面更有精神,增加—種形式美。在這幅畫上點苔相當成功,而且顯示出巨然皴、染、點技法非常成熟。另外山頂中夾著礬頭,使皴筆密中「透氣」,有以虛映實的效果。當然礬頭如果用得太多,則會造成景碎,破壞山的整體效果。
  唐宋間,禪宗盛行,南方山水畫派崇尚「平淡天真」。觀此圖,雖主峰聳立,卻無堅凝、雄強之勢,但見柔婉;曲山抱合處,密林叢叢,三二茅舍坐於其中,柴門洞開,引小徑迴旋,折入深谷;坡岸逶迤,有樹木偃仰,碎石臨流,蒲草迎風。令人幽情思遠,如睹異境,如米芾所贊, 「……嵐氣清潤,佈景得天真多……明潤郁蔥,最有爽氣……老年平淡趣高。」 「巨然山水,平淡奇絕。」巨然師董源畫山用淡墨長披麻皴,層層深厚,山頭轉折處疊以礬頭,用水墨烘染,不施皴,留白,苔點飛落, 「用筆草草,近視之兒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整個畫面氣勢空靈,生機流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