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有關古代書法家的名稱以及作品名稱-2

蔔商帖

正草千字文

行書千字文

柳公權
1.《金剛經刻石》(824年,四十七歲) 柳公權正書,刻為橫石,共十二塊,每行十一字,原石毀於宋。唯一唐拓本發現於敦煌石窟,現藏巴黎博物館。此為柳書早期代表作。其下筆精嚴不苟,筆道瘦挺遒勁而含姿媚;結體縝密,以縱長取形,緊縮中宮,開展四方,清勁而峻拔。“柳骨”於此可初識,而柳集眾書於此亦可知。宋董逌雲:“誠懸書金剛經,柳玭謂備有鍾(繇)、王(羲之)、歐(陽旭)、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之體。今考其書,誠為絕藝,尤可貴也。”(《廣川書跋》)
2.《李晟碑》(829年,五十二歲) 碑在陝西高陵縣,碑連額高一丈四尺二寸,寬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裴度撰,柳公權正書,並篆額。此碑明代已多漫漶,近拓石花滿布。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雲:“字雖剝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捫而得之也。”與《金剛經》相比,加強了斬釘截鐵、棱角分明、點畫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但是有些地方結字顯得拘謹,局促。
3.《回元觀鐘樓銘並序》(836年,五十九歲) 石橫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鐫刻。1986年11月出土於西安市和平門外。此碑風神爍爍,一筆不苟,其用筆重骨力,以方筆為主,輔以圓筆,勁利清健。其結構往往錯位中求變化,比如左右結構的字“蹲”、“鐘”、“樓”等將左邊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長的結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韻趣。柳書向又一縱深漸進。
4.《馮宿碑》(837年,六十歲) 王起撰,柳公權書並篆額,正書,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石存西安碑林。其書爽利快健,神采飛揚。似乎在預示一種更為精煉的“柳體”即將孕育而出。就在此後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軍》便相繼問世,成為千年楷書的典則。《庚子消夏記》引楊用修語雲:“誠懸《馮尚書碑》亞於(虞世南)《廟堂碑》。”《石墨鐫華》雲:“此碑柳書結字小差勝《玄秘塔碑》,尚不堪與薛稷雁行。楊用修雲亞於《廟堂碑》,過矣。”
5.《苻璘碑》(838年,六十一歲) 李宗閔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邵建和鐫字。三十一行,行六十二字,碑高一丈,寬四尺五寸三分,為柳碑中最顯要者。石在富平縣,“十年動亂”中被毀。此碑歷代享有盛名,《金石錄》、《寶刻類編》、《集古求真》等均有著錄。此碑與《馮宿碑》字雖較小於《玄秘塔碑》,但同樣魄力雄渾,字法深厚,結構縝密,神理駿發。孫承澤《庚子消夏記》雲:“其書亦帶有嬋娟不勝羅綺之致。”此謂雄渾中有秀媚之色。
6.《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歲) 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邵建和、邵建初鐫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虛舟題跋》雲,“誠是極矜煉之作。”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雲:“此碑柳書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矯健,筋骨特露,剛健遒媚;結字瘦長,且大小頗有錯落,巧富變化,顧盼神飛,行間氣脈流貫。全碑無一懈筆,可謂精絕。
7.《神策軍碑》(843年,六十六歲) 此碑崔鉉撰文,柳公權奉敕書,記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軍事。碑立於皇宮禁地,不能隨便傳拓,因此流傳較少,北京圖書館藏有北宋之拓本。此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總體風格相近,法度謹嚴,精魄強健,然而也有細別。《玄秘塔》極勁健,此碑則雄厚;前者極露筋骨,後者凝煉溫恭;前者較遒媚,後者則較端重。此碑刻工也極精,或認為柳書傳世最佳者。孫承澤說:“書法端勁中帶有溫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筆。”柳公權的楷書中以《神策軍碑》、《玄秘塔碑》影響最深遠。
8.《劉沔碑》(848年,七十一歲) 柳公權書,韋博撰,元度摹勒並篆額,楷書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此碑字體偏小,但書體勁秀。楊守敬《學書邇言》注意到其“淡雅”特點。細察其碑多用圓筆,如“國”字,右角轉換既圓,右直下也呈弓弩形。“司徒”之“司”,右側遽然下彎,有拙態,“神道”之“道”字的結體也錯互示拙。七十歲以後,柳公權書也在變化。此碑與其相近風格者如《苻磷碑》、《魏公先廟》、《劉沔》、《馮宿》均有“斂才就範,終歸淡雅”之風範。
9.《魏公先廟碑》(852年,七十五歲) 唐崔?撰,柳公權書,正書三十六行,行六十字,原在西安。碑斷石散,磨泐不全,初拓僅五石。立碑年月不明,王昶《金石萃編》以為在鹹通末(874),《寶刻類編》以為大中六年(852)。此碑崔文莊雅,柳書遒勁,細看已達淡雅之境。其筆劃頗有俯仰之態,如“上”字、“五”字之橫;結字頗取傾仄之勢,如“事”、“國”重心偏右;又如“食邑五百”這行,讓左避右,均可玩味。
10.《高元裕碑》(853年,七十六歲) 柳公權書,蕭鄴撰文,在河南洛陽,碑高一丈一尺餘,廣四尺,楷書三十三行,行七十九字。額篆書“大唐故吏部尚書贈尚書右僕射渤海高公神道碑”,四行,二十字。康有為曰:“《高元裕碑》有龍跳虎臥之氣。”(《廣藝舟雙揖》)清楊守敬《學書邇言》雲:“《高元裕》一碑,尤為完美,自斯厥後,雖有作者,不能自辟門戶矣。”“龍跳虎臥”是喻其書法之雄強有力。後者稱其完美,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
11.《複東林寺碑》(857年,八十歲)

褚遂良  
倪寬贊:   
《倪寬贊》墨蹟,傳為褚遂良書(亦有人認為是歐陽詢書),真偽 尚無定論。然此書頗得褚書三昧。楷書50行,共340 字。宋趙孟堅評論此帖 說:“容夷婉暢是河南晚年書。”明楊士奇評雲:“評者認為字裏金生,行 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而詹景鳳則謂:“燥而不潤,覓貶天趣。” 此帖原跡現在臺灣。
雁塔聖教序:
亦稱《慈恩寺聖教序》。凡二石,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 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書 ,18行,行42字。後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唐高宗李治撰 文,褚遂良書,20行,行40字,文右行。
在運筆上則採用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 起伏頓挫,提按使轉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了一定的規矩。唐張懷瑾評此書雲: “美女嬋娟似不輕於羅綺,鉛華綽約甚有餘態。”秦文錦亦評曰:“褚登善 書,貌如羅琦嬋娟,神態銅柯鐵幹。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遊絲。能將轉 折微妙處一一傳出,摩勒之精,為有唐各碑之冠。”
陰符經:
大字墨蹟,傳為褚遂良書。紙本,楷書96行,共461字。傳為褚 遂良所書的《陰符經》尚有小楷和行書兩種刻本流傳於世,字跡皆很小,難 窺廬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題:“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書”。很有可能是 唐代學褚書的偽作。即便如此,大字《陰符經》也不失為書法精品。此帖不 但具備了褚體楷書的特點,還與“唐人寫經”極其相似行筆起落多參以寫經 史,寫得自然古樸。元楊無咎雲:“草書之法千變萬化,妙理無窮。今 褚中令楷書見之,或評之雲,筆力雄瞻,氣勢古淡,皆言中其一。”石皆為 楷書,萬文韶刻。現所選為前石拓本。《雁塔聖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 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嫺熟老成。褚遂良在書寫此碑時已進入 了老年,至此他已為新型的唐楷創出了一整套規範。在字的結體上改變了歐, 虞的長形字,創造了看似纖瘦,實則勁秀飽滿的字體。

  懷素
在長安懷素聲譽青雲直上,歌頌他草書的詩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書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筆》等等。其中《食魚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嚴沉著。而《自敘帖》其書由於與書《食魚帖》時心情不同,風韻蕩漾。真是各盡其妙。米芾《海嶽書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唐代詩人多有讚頌,如李白有《草書歌行》,曼冀有《懷素上人草書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