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通草畫:湮滅了的中國清代歷史民俗畫

在兩個世紀前,中國曾流行一種風俗畫,叫通草畫。通草畫是中國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今天我們研究當時中國近代史的珍貴檔案,可以補充官修檔案和文人筆記等文獻記載之不足。

       通草又名通脫木,把這種植物樹心切成薄薄的切片,薄而半透明,可以用來作畫,所謂通草畫就是指繪製在這種材質上的水彩畫。十九世紀興起於廣州,主要用於出口,題材以反映清末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各種形色人物為主,諸如官員像、兵勇像、雜耍圖、紡織圖、演奏圖等。作品造型生動,色彩濃豔,人物刻畫惟妙惟肖。由於採用西方繪畫原理,又反映中國本土風情,所以深受當時西方人的喜愛。不過由於通草紙很容易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加上難以保存,目前傳世不多。外國人看到這種紙不知什麼名堂,它又輕又薄,接近半透明,就猜測可能是大米的漿水做成的,所以國際上早期給它的名字是Rice-paper(米紙)。

       從十八世紀起,歐美國家掀起了一股中國熱。走訪中國的西方人迫切希望能將自己在東方的所見所聞真實地帶回本國,向親朋好友傳遞美麗的東方風情。而反映中國本土風情的通草畫成為他們首選。

       1836年左右,在廣州十三行附近約有30家雜貨店經銷通草畫。1848年一位外國遊客在遊記中記載,他在廣州曾有雇用兩三千人製作通草畫的“壯舉”。此數據或有誇大,但由此想見,通草畫在歐洲的市場還不小呢。

       通草畫題材寫實性很強,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今天我們研究當時中國社會的極佳檔案,具有很強的真實性,可以補充中國傳統的官修檔案和文人筆記等文獻記載之不足。通草畫是民間藝人的作品,屬於商品畫,但是對社會生活之描述和反映之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過宮廷畫和中國傳統文人畫。

       至上世紀初,通草畫慢慢退出歷史舞臺。究其原因,一是攝影術的興起,另一個方面是日本浮世繪藝術受到西方青睞。目前,通草畫在國內幾近絕跡,而主要收藏於西方的博物館中,比如英國國家自然史博物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等,甚至英國王室都珍若拱璧。

       讓人遺憾的是,此後的近一百年裏,在通草畫的故鄉,卻極少有人知道它為何物。上世紀80年代,英國約克郡有一位熱衷於東方藝術的學者,名叫伊凡·威廉斯,捐贈了70餘幅通草畫給廣州博物館。伊凡·威廉斯的捐贈行為,大大刺激了國內文化人和收藏家對通草畫的興趣與研究,通草畫市場再次熱了起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