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漢磚的身價秦瓦制佳硯

自古以來,硯就具有多品種、多形制的特徵,除石質、金屬質、漆砂質之外,還有陶質硯。建築用瓦是陶質硯的通用選材,被稱為瓦硯。從使用角度來看,瓦硯有取材方便,發墨性能好,質地細膩,順筆不損毫等優點。從製作取向來看,筒瓦、板瓦和瓦當皆可為硯。全瓦制硯,厚重大度,嚴謹而肅整;破碎瓦片,可隨形而制,取勢自然,具有獨特的殘缺美。再者,作為建築構件的瓦,其規格和製作工藝,都具有時代和地域特點,不同歷史時期及不同地區的瓦件,不僅體量有別,瓦紋各異,而且各具風格。

  用以制硯,自然增添無限文化蘊含。

  自周秦以來,瓦硯便與石硯並存,漢魏時期,瓦硯的普及程度遠在石質硯之上。其時,文房用品是以瓦硯為主的。隋唐以後,石質硯才取得主導地位。成書於清嘉慶年間的《硯小史》中,收錄珍貴瓦硯十餘品,有秦穆公羽陽宮瓦硯,西漢末央宮、長樂宮及東漢銅雀臺等瓦硯。《四庫全書》的《西清硯譜》中,收錄乾隆時期宮廷收藏的漢未央宮及銅雀臺瓦硯三件,不僅詳盡準確地記述了體量及形制,而且附有圖譜,並有乾隆皇帝的題銘及禦璽,其中銅雀臺瓦硯還鐫有“建安十五年(210年)”年款。

  在甘肅境內,古陽關瓦硯久負盛名。或磚或瓦,凡出自古陽關者,無不具有漢唐遺風。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筆者廣泛考察了甘肅中部地區的秦長城遺存,採集到大量遺瓦,初衷是建立對秦長城及相關遺址認證的斷代參照系統,受硯譜啟發,試以秦長城遺瓦制硯,效果甚佳。瓦背開墨池,周邊繩紋錯落,古風盈眼,極其別致。瓦面除繩紋之處,尚有網紋、錐窩、乳凸等多種紋樣,表面沉積著薄薄的土鏽,無一不顯示出歷史的悠遠和歲月的滄桑。秦長城遺瓦火候較高,硬度在莫氏3度上下,與洮硯石材相當,厚度在1.5釐米—2.2釐米間,適宜制硯。

  適中的硬度和厚度,使此種瓦硯具有良好的實用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