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民國以來和田玉石經營

清王朝結束統治後,隨祭祀、宮廷活動沒落,玉製品出路減少。民國二十一年1931南京政府委託廣祿徵集新疆玉料製造國璽,時任新疆主席的金樹仁令和闐縣長陳繼善選送過印材。  

    民國二十二年1933後,新疆當局曾主張改良玉產品花色。和闐、莎車曾做過:茶杯、盤碗、高腳酒杯、煙嘴、筆架、墨水壺、吸墨器、衣扣、筆筒、鎮紙、玉尺、檯球……。當時他們忽略玉石只有製作工藝美術品才能提高玉的價值這一起碼的常識。結果費工多、成本高、產品粗,糟蹋了玉料,還引不起人們的注意。當時製作一個茶杯需要5天時間,一副檯球需時12天,截一個40厘米的玉石斷面要用10至20個工作日。因此成本很高,出路很小,賣不出好價錢。  

    據歷史資料記載:1942年和闐縣有琢玉手工業者20餘家,工人34人,一個工人每月包括注沙童工月收入僅得10元按當時市場價換算可換大米80斤 ,琢玉工具有:截玉鋸床,木製磨床。截玉鋸床類似木工大鋸,通過手工來回拉動及童工注沙注水切片;琢玉磨床類似學生課桌,下部裝有踏板,踏板同軸桿之間有皮帶連接,腳下交換踏動、磨床軸桿左右傳動,隨磨隨將玉料置水盆中粘附磨料琢磨物件。  

    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開始提倡全民大辦工業。此期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手工業聯社開始重視玉石生產,在和闐建玉礦,當時和闐開通的航班空位很多,便為自治區手工業聯社空運玉石。聯社向和闐玉石礦投資6萬元,並派生產科負責人袁義峰任礦長,駐礦工作。自治區手工聯社駐和闐地區手工業辦事處在和闐設玉石收購站。北京玉雕廠在和闐常駐有玉石等級鑒定人員。  

    1961年自治區手工業局局長高樹人親赴北京招聘技工,一面招聘一面組織生產。1964年10月自治區手工業局當時與手工聯社一套機構兩個牌子 玉雕組建成。人數13人,因陋就簡在手工業聯社倉庫生產。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生產受到政治衝擊。後來此廠「下放」交烏魯木齊市管理。1976年烏魯木齊市玉雕廠年產值為13萬元,職工103人,其中工人93人。產品多為旅遊中國的外國人訂購。當時國內尚無人收藏玉器,主要原因怕招致「資產階級思想情趣」之流言蜚語。「文革運動」中,「群眾」要求工藝美術產品要為工農兵服務,不搞「四舊」,這與旅遊市場需求尚有差距。當時玉雕產品有:牧羊女、叼羊、賽馬、天馬、玉杯、捧盒、花卉、鳥獸……後來增加了鏈壺、花熏、爐瓶。  

    196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十週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各大軍區組成代表團參加自治區慶典,國務院副總理、人民解放軍元帥賀龍團長來疆觀禮。自治區人民政府贈中共中央代表團和闐玉象棋一副,此象棋曾引起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總理等人對新疆和玉及其工藝事業的關注。嗣後玉石開採及玉石產品正式列入計劃。  

    新中國成立後對玉石礦開採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個人都必須通過申請、批准後,取得採礦許可證才能采玉,對河流和農田的零星玉石允許各人拾揀。改革開放以後,在和闐玉產區可以看到挖掘機械在河床內挖掘河玉。平時在河床揀拾零星玉石的人數達千人之多,民間自發形成收購網絡玉石經營者從現場揀玉人手中收購玉石。其中不乏經營者從收購玉石中得到好處,他們建起房屋買了汽車,過上富裕的生活。  

    現在,隨著新疆旅遊事業的不斷發展和收藏玉製品業務不斷擴大,玉器製品銷售商店數量迅速增加。1995年全疆玉石商店約有100餘家,至2005年銷售玉石商店已有500家以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