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大巧若拙巧妙有致——也說段琨的畫

段琨,字琴山,號守樸,清乾隆年間即墨磨市人,傳說其是由嶗山遷至即墨城南定居的,據趙寶雲先生分析,沙子口有段姓人氏,是不是嶗山沙子口人,尚無確切證據。
     段琨生於公元1730年,卒於公元1799年,享年63歲。
     2005年4月21日,我造訪了原即墨北閣村支部書記管敦安先生,管先生祖輩世居即墨西關,故其對「城裡關外」情況瞭解甚細,知道情況不少。管先生還喜好書畫收藏,與書畫家關系融洽。我從管先生處瞭解了許多民國年間書畫家的情況,吳濂泉、江拂塵、解竹蒼、張伏山等先生的許多事情都是從他處得知。據管先生講,段琨的生辰非常宜於人記,即乾隆登基,段琨降生;乾隆去世,段琨仙逝,這種說法在即墨流傳甚廣,頗有趣味。我們知道,乾隆在位六十年,他非常尊重他的祖父糾清聖祖玄燁即康熙皇帝,按他本人的說法,如能在位六十年時,一定禪位於其子,絕不會超過愛他器重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的在位時間,故於1795年登基六十年時禪位於其子清仁帝琰,後又做了三年多的太上皇,享年八十九歲,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四百餘位皇帝的許多第一,這一點他自己也頗為自負,自稱為「十全老人」、「十全武功」,就是證明。
     段琨生於乾隆、嘉慶年間這種敘述較為合理,藍水先生評段琨「不識字,跛一足,作俑為生,欲作畫無師承,見牧養者觸其興,日曳杖蹀躞逐其後。久之,羊之飲食哺乳、起伏、偃仰、鳴眠、角逐等形態,成於胸中,試縱筆寫之酷肖。」由此可見,段琨對事物的觀察之細膩準確,用現代人的話說即是有扎實的寫生基礎和對生活的詳盡觀察,即「師法自然」。關於藍水先生說段琨不識字一說,我持贊成態度,但許多署名段琨的畫線條流暢,頗俱功力,落款也是頗得精要之義,佈局合理,其顯見受魏晉影響頗深。如果不識字者能有如此書法,頗有些讓人不可思議。藍水先生告訴我們:「庠生黃某見而欣賞,勸其卒業,每成代為署名,由是求者甚多。」
    2003年夏,青島王某通過朋友約我為其鑒定一幅段琨作品,作品為一豎式三尺,原裝原裱,作品紙質較差,已變脆,顯見是保存有問題,作品上有多處龜裂紋,色已變黑,畫意較全,整體作品較完整,品相亦尚可,只是作品題款之書法不盡如人意,當時被我否定,被定為段琨贗品,今日看來,這樣判斷未免武斷。2001年即墨市博物館舉辦《即墨歷史文物陳列》,在展示書畫作品時,我特意挑選了段琨繪制的一幅「羊」,以迎合即墨人民的審美情趣,即墨有「段羊、馬蝦、喬蝴蝶」之說,分別是說段琨畫羊、馬志泮畫蝦、喬恍畫蝴蝶如何精美。我調選的段琨這幅作品也是原裝原裱,由於保存措施較好,色微黃,作品題款處只署段琨二字,題字略欠工整,繪畫上其用筆缺少疾徐快慢變化,線條不穩,自然是書法功底較差的緣故,當時我考慮到這幅繪畫大小尺寸適宜,宜於展示,故選之,但心中也存有疑問,今日看來,青島王某手中作品既館內展示的作品均為段琨親筆繪制,親自署名,這兩幅作品均為真跡且十分珍貴,此段琨真品也。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見到的許多署段琨款的作品,其用筆講究,線條流暢,變化自然,題字又美而甜,這類作品如何解釋呢?
     藍水先生文中說:「段琨侄子段也工畫。按當時段羊名不外揚,歿後百餘年,民初有徵集全國古今書畫開展覽會於滬上者,願售者自署價,即墨有好事者寄去段羊數幀,故高其價,日人見而奇賞,舉購之去。即墨與青島接境,日人知段琨為即墨人,日後凡來青者,皆多方高價購段羊。」藍水先生這段文字,給我一個很好的答案。段,段琨侄子,工畫,其作品即墨市博物館也有收藏,其畫風受段琨影響很大,確切地說,段璘遠宗「揚州八怪」之一黃慎,近師其叔段琨。黃慎,字癭飄,繪畫作品以人物為主,黃慎繪畫風格影響後世較大,近代海派受其影響明顯,如任伯年、吳昌碩、王震等,現代的書畫家范曾則取其精華,稍加變化,而為己用。段璘的作品也以線條為主,段庠生出身,文學、書法各種藝術修養,一定不會太低,其叔段琨作品在當時「奇貨可據」。那麼段璘仿其叔叔作品,又稱為代筆,也是順理成章之事。近代的大畫家齊白石有許多流傳的作品即是其子或是弟子婁師白代作,明代的大書畫家、鑒賞家董其昌也有許多弟子代為繪畫,以應酬來自各方面的要求,當然有時畫家一般是在弟子代作的作品上稍加整理或是題字蓋章,歷代這種情況很多,不勝枚舉。這就造成了許多假象,為後來的書畫鑒賞設置了許多障礙和迷霧。段這樣的人仿製的作品將更加附合傳統,附合人們的審美情趣,如果是這樣的話,現館內藏品署段琨者,絕大多數是段托段琨之名而作,目的有二:一為其叔父廣揚其名,二是可以從中牟利。清末民初,假畫盛行,山東地區的「濰坊造」、江南地區的「蘇州造」影響深遠,假畫泛濫,一發而不可收拾,大的外部環境為其創作假畫提供了空間。
     現館內有段琨署名作品如「八仙圖」者,每二仙繪於丈二紙上,共四張,其中「六仙」現在館內保存完整,「二仙」客於青島博物館,這種局面是1953年即墨歸膠州專署時造成,其時即墨文化部門從庫房中選出三十二大箱文物送至於膠州專署文化部門保存,後來青島市博物館又從其中選擇了這張「八仙圖」之「二仙」。建國之初這種現象比較普遍,稱之謂劃撥,上級部門可以到地方任意選拔藏品,從而充實自己的館藏數量和質量,如我館鎮館之寶《妙法蓮華經》之第六卷,就是1953年隨三十二大箱文物一同去的膠州專署文化部門,有一些文物又逐級被山東省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煙台市博物館、青島市博物館調撥而去,上述博物館從我市調撥的文物以古籍善本為主,大多為即墨歷代先賢的著述。這種無償調撥文物現象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被廢止,原因是這種無償調撥遭到基層博物館的強烈抵制,後來國家文物部門也認識這種做法確實不妥,不利於基層博物館的建設和工作開展。
     這套「八仙圖」的特點,一是尺寸較大,繪制的圖中人物均高約2米,二是其繪畫的風格明顯的肖似黃慎,三是落款十分講究且精到。為現在所能見到的段琨署名中較為精美的作品,可以稱之為「精品」「鴻篇巨製」,加上詩堂的尺寸高約3米,寬1.3米,每幅作品繪二仙,人物佈局合理、巧妙、用線流暢,跌宕起伏頓挫有致,人物形象形神兼備,設色典雅,觀之確有飄飄欲仙之感,整個畫面能人感覺到繪畫作者功力深厚,力可扛鼎,給觀者以一種震憾。如果作者不假以段琨之名,一樣可以在美術史上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館內的這批書畫作品在出處這一欄均添寫「建館接收」,為我們深入研究留下了一些謎團。做為現在工作在文物一線的同志,今後在工作中一定要認真細致、講求科學,為後人的研究工作不要留下太多的麻煩和遺憾。
    綜上所述,段琨款的繪畫作品,看似線條劣拙,用筆隨意,落款只有段琨二字者,應當認定是為段琨真跡。相反,線條飄逸,落款清新秀美者,應當考慮為段代筆創作。還有一類即是段琨畫為真跡,而落款洋洋灑灑者,應當考慮為與段琨同時代之庠生黃某代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