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竹編技藝如何傳承?

以前家家戶戶編竹,現在杉洋鎮只有幾個老技藝人會做,李連奇便是其中之一。走進李連奇的家,房屋前後里外,隨處可見竹編的痕跡。得知記者為竹編而來,李連奇老人便領記者來到廚房的角落中搜尋出一隻落滿灰塵的桌蓋。記者看到竹編桌罩有提手、敞口方形、邊緣訂裝縝密,而且每個部位的竹篾寬細不等,蓋子上的那個「福」字粗看是畫筆寫上去的,細看原來是由漆紅的竹篾與白色竹篾相間而成。「百條竹篾都要一樣寬,要不『福』字就會歪,寬度憑感覺把握。」李連奇指著竹編桌蓋告訴記者,「這是我父親編的,他12歲就開始學習竹編,我是繼承他老人家的竹編技藝,現在我也要把這項手工藝繼續傳給我的兒子。」

    「竹編就是竹絲篾片的挑壓交織,一般稱被挑壓的篾為『經』,而編入的篾稱為『緯』,由經與緯的挑壓可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製作出千姿百態的竹編製品。」李連奇告訴記者,「竹編製品如果破了洞或斷了線,編編補補還能接著用。毫不誇張地說,一個籠筐可以用一輩子。因為原材料是如此的結實,所以,我們現在還用它編椅子。」

    竹編技藝是要不斷創新的,李連奇從小除了學習父親傳給他的手藝外,也會收集借鑒他人的編織技巧或者自己創新些新的編法,只要是看到一些新的編法又認為不錯的,李連奇都會嘗試著動手編。除了技術外,李連奇也會嘗試新的材料。「比如這樣蘆葦等軟的材料來代替竹子,它們的皮膚顏色不同,堅硬度也不同,這樣不僅可以節約資源也可以使竹編製品更加美觀。」李連奇指著剛砍劈的蘆葦條說道。

    李氏父子倆仍在繼續著他們的工藝。客人的訂貨中有很多新式樣的東西,他們每天都要為這些活計而忙忙碌碌。他們也在做著各種新的嘗試,但是在技術的保存和培養繼承人方面卻遇到了困難。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初家家戶戶必備的這些竹製品漸漸被其他製品取代,市場日漸委靡。

    「在國內人們寧願買兩元一個的垃圾桶,也不會買十多元甚至二十多元的竹編垃圾桶。可是一些外國人,他們對於竹編製品感到新奇,因此願意花錢進行購買。所以現在大部分只能靠出口來維繫我的家庭作坊。」說到這些李連奇頓時語調提高,似乎有些依戀,但更多的是無奈,「編這樣一對提籃,至少需要3天,賣五六十元,一個月不停地幹,除去成本,相當於白干。後生隨便打份工都不只這個數,他們當然不願意學竹編了。」

    臨走時,李連奇對記者感歎道,「人老了,每每都在擔憂,我兒子之後,竹編技藝又該由誰來傳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