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竹器編織

竹編盛於明清,為本縣一宗特產工藝品。縣城南門至石岡一帶不少村民以竹編為業,世代相襲。民國24年,城南的白牆、周家村、泥橋、棕坊橋、廟前等5個自然村,有142家農戶專業從事竹編,占總戶的92%,故有「蔑作村」、「蔑作弄」之稱。此外,龔家村、澄塘橋、小龔宅、羅行等地農戶從事竹編的也有十之六七。編製的品種除日常生產、生活用品外,還製作具有工藝價值的花籃、擺設、玩具等。民國13~20年,竹製品全年銷售額約有15萬元,產品大部由上海、蘇州、天津以及浙江北部等竹器號轉銷,部分出口。「九·一八」事件後,出口銳減。「一二·八」事件後,竹編銷售總額不到全盛時期的十分之二三。以後,竹編生產一蹶不振。

解放後,政府扶持竹編業。1951年8月成立石岡竹器供銷生產合作社,後又相繼成立新星、幸福、黃渡等竹器生產合作社(廠)。除製作各類生產、生活用品外,還專門製作具有較高工藝價值的麵包籃、提籃、竹盤等出口產品。竹工用光滑精細的橙青色和褐色的蔑絲,精心編織成各種動物、花朵圖案,美觀秀麗,小巧玲瓏,其中以花籃最為著名。花籃從籃底到籃攀,都編製出環龍花、鏈條花、小梅花等各種圖案。此外,還應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的要求,編織竹燈罩和竹櫥出國展覽。這些製品一度遠銷埃及、捷克、意大利、瑞典等國家。1957年僅麵包籃一項,國外訂貨26萬隻。1958年,馬陸公社創建馬陸公社竹器廠,並不斷創新,製作各種供擺設觀賞用的鳥獸,作為國際交往中的饋贈禮品。後因竹園銳減,原料緊缺,加之,竹工盈利甚少,竹編處於低谷,漸由塑製品替代。

至1987年,全縣有竹器編織企業2家,職工125名,農戶業餘編織手所存無幾。年產值54.6萬元,利稅7萬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