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宋元影青瓷鑒別

所謂影青瓷就是宋、元時期在南方生產的一種青白瓷。
      其實,我國白釉瓷器在隋、唐時期就有燒造,至唐代瓷窯已達很高成就。發展至宋代,在河北定州達到歷史高峰。當時,在南方以景德鎮窯為主的一批窯口所燒造的青白瓷,受了到北方定窯、鈞窯、耀州窯等瓷窯的影響,因此,在影青瓷中,也可以看到上述窯口的某些特點。在景德鎮地區,由於瓷土、木柴、交通、技術等方面的種種優越條件,使其燒制的青白瓷胎質精細、薄透而又堅硬,釉色白中閃青、晶瑩如玉,深受大家的喜愛。所以,以景德鎮為主的青白瓷系也就列為當時江南的兩大瓷系之一。
      宋代是一個崇尚玉器的時代。但一般老百姓用不起,因此,就在燒瓷上做文章,把瓷器做得極盡精細,燒造出一種玉的效果,其質感猶如青白玉一般。這是在鑒識宋代影青瓷時首先要考慮的。如遇乾枯無光,釉面粗糙,或反之過於濁潤熟滑者,則要慎重。宋影青瓷的胎色是潔白的,淘洗得很精細,有的器物精細到幾乎脫胎的程度,迎光薄可透亮。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手工淘洗的結果是其胎質也細中有粗,而且,宋影青瓷在底足露胎之處,在白胎中間應有焦狀像傷疤樣的鐵質析出,這是重要特徵。此外,在制坯和上釉過程中總會出現不夠均勻之處,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如遇胎質過分精細潔白,狀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潤無瑕疵者,須小心。元影青瓷胎釉都比宋代的要粗糙,此外,從燒制方法上,也可辨別其年代的先後。
      宋代影青瓷,在北宋前期釉面多光素無紋,正燒和覆燒都有,至北宋中期以後,出現刻花、篦點、篦劃和印花裝飾,也有少數貼塑。至南宋則盛行印花,盤碗多覆燒,紋飾題材、佈局方法明顯受定窯影響。元代影青瓷製作漸粗,顯得笨拙,不如宋影青瓷精細靈巧。在燒制方法上只有少數採用覆燒,大部分恢復正燒,所以,器物一般口部有釉,而足部無釉。造型基本沿襲宋代,但盤碗底足大多為很淺的圈足,有的甚至淺近平底。元代影青瓷在裝飾上又歸於簡潔,印花減少,有的改為刻花和劃花,很多器物則又光素無花了,少數器皿出現紅褐色裝飾點。在器型上,影青瓷的燒制以日用器皿為主。一般多見於杯碗盤碟、執?、注子、盞托、瓜棱罐、瓷枕、香,、盒子、蓋瓶和穀倉等。如遇少見而又特別的造型或與時代不合的裝飾,則要慎重。
      眼下市場上仿偽之品頗多,在收藏時要多注意鑒識的要點之處。要從釉色、胎質、形制和舊氣等幾個方面去綜合考察。有的釉色過於精美,又不顧時代特點;有的胎質過於細白,或人為在胎體加沙,手感偏重;有的釉色閃藍、閃黃,刻、劃、印花粗淺模糊、線條呆板;有的在內底或器壁可見均勻細密的旋紋;有的以泥漿、油污來作舊,又不見因時間和環境所形成的真正舊氣,等等。如遇其中之一,你就要慎重對待,切勿輕易下手。否則,上當的就是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