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淡墨禿筆簡練狂放:八大山人草書“時惕乾稱”寫æ„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清初畫壇“四僧”之一,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明亡以後,他抱著對清王朝不滿的態度,在奉新縣耕香庵落發為僧,時年23歲,後隱居進賢縣介岡及永豐縣睦岡等地。順治末年,當他36歲時歸南昌,回到青雲譜(青雲圃)道院。他想把這裏造成一塊世外桃源,以求達到他向來“欲覓一個自在場頭”的願望。但這個“自在場頭”畢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統治之下,“門外不必來車馬”是不可能的。因為常有清朝權貴來此騷擾他,無奈常浪跡他方。

       國毀家亡,朱耷心情悲憤,落發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號,後又入青雲譜為道。通常稱他為朱耷,但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其於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即“類哭之、笑之”,作為他那隱痛的寄意,他有詩“無聊笑哭漫流傳”之句,以表達故國淪亡,哭笑不得的心情。在中國繪畫史上畫家運用繪畫形式表現自己痛苦人生中的複雜情感,能運用得如此得心應手,實為罕見。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朱耷擅花鳥、山水,其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徵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他的書法亦與他的繪畫風格相似,極為簡練,到晚年喜用禿筆,一變銳利的筆勢而成渾圓樸茂的風格。

       近人研究八大書法,追其師承淵源眾說紛紜。或曰宗二王、宗董其昌、宗王寵等等,終如尋其書畫師承,至今難得定論。據王方宇先生考證,最初,八大山人受歐陽詢的影響很深,稍後學董其昌的行草,又轉入黃庭堅的誇張開闊等,多方探索,再追尋魏晉人書法的氣質,終於參用篆書筆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中鋒圓潤,又婉約多姿且厚重渾成,富有晉人氣度。其書法成就,主要是筆法的改變。

       江西省博物館珍藏有他的草書橫幅一幀,為“時惕乾稱”四字,淡墨禿筆,簡練狂放,意思是只有時時警惕世間、周圍的變化,才能化險為夷、保全平安,這或許正是他一生無可奈何的真實寫照。

       我們看他的用筆,第一,多麼簡潔,沒有逆起,也沒有搭鋒,只是用一種很單純的蹲鋒入紙,像徒手畫出的線條一樣隨意,線條也沒有太多的起伏變化,筆筆中鋒,圓潤厚實,用墨濃而不燥。

       第二,結字巧妙,造型獨特。我們說,從來書畫本相通,八大的寫意花鳥成就極高,其構圖和主體造型都能化繁為簡,冷僻不群,對後世的寫意花鳥影響極大。其書法的字法結構也如其畫一樣,化繁為簡,以減筆為能事,通過局部的誇張和收斂的對比,營造一種密不容針,疏可走馬的強烈視覺刺激。

       第三,氣息的高古和淡雅。八大山人的書法,除了取法歐體,還得力於董其昌。董其昌書法也是崇尚簡淡,崇尚書卷氣息和禪意。如果把董書的草書“試紙帖”和八大山人的書法相對照,就會發現,他們的用筆和線條,甚至於整篇的氣息,都是十分相似的,可見,董書對八大山人的影響多麼深。只是八大山人的心態特徵和審美追求比董其昌更為冷清,更為超凡脫俗。此外,其草書,其實還帶有很強的章草味,令其書風顯得高古淳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