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古玉收藏的價值取向

  人們對玉的收藏一般很重視玉的材質,其次注重玉的藝術性和工藝水平,對玉器上蘊含的歷史和文化的沉澱並不太重視。原因很簡單,玉的材質越好,價值越高;在大自然中的存量越稀少,其加工難度也越大,製造一件良玉器就越難成功。人們說黃金有價,玉無價,指的就是玉器的收藏價值很難確認,玉的好壞認定很難統一。玉器在市場中的價值全憑喜愛者的多寡在比較中產生。

  如果從文物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擴大對古玉器的投資收藏觀點和價值取向,會發現收藏古玉的投資非常有吸引力。從古玉文物的歷史發展分析,我們發現玉的材料和藝術價值與歷史年代成正比,越是近代,良玉越多;工藝水平越高,良玉的價值越高。玉的歷史人文價值恰恰相反,越是近代,人文價值越低廉。其價值相對平衡點在漢末晉初年代,也就是說在魏晉以前玉的價值主要取決於人文價值,材質和藝術價值次之,年代越久遠,玉的人文價值越大,這跟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密切相關。漢以前鐵器使用材質還很低級,先秦更是如此,殷商時期還未見金屬生產工具,對玉的開採十分困難,只能在地表或土壤中撿到散玉礦,直接開採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們開採的多是軟玉。當時對玉的加工缺少利器,會加工玉器的能工巧匠也很少並被王室所壟斷,所以玉器只能被少數奴隸主擁有,就像「玉」字所示,是王者懷中的物品。良玉美器成了人的身價標記,加工的玉器形狀或紋飾表明身價等級和禮制,等級越高其玉器存世將越稀少,古玉的價值就體現在這一點上。
    中國從商代開始就是禮儀之邦,商置九鼎以示王者地位,所以一個王者生前用玉,旁人絕不用,王者死後其所用物品特別是表示禮制的玉器也要隨葬。這些玉器常埋於地下無人知曉,更不用說去複製或生產成商品流傳於世間。就是王妃用玉或其他貴族用玉雖存世較多,但是對收藏者來說也非常稀少。所以漢以前古玉極具收藏價值,隨著收藏者認識加深,其升值空間十分巨大。漢以後隨著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玉的開採和加工越來越容易,玉器從禁宮飛向尋常百姓家,玉器由王者身份降低為一般官吏和百姓都可以擁有,對玉的崇拜和迷信也擴散到百姓中,漢代人為了祈福、鎮邪、養身和求祈於未來而大量佩玉,死後還要專門葬玉,玉已氾濫到自貶人文身價的地步,自此以後,人們開始追逐良玉和藝術價值高的美玉器,對易損毀的軟玉開始不屑一顧,所以漢以後玉器材質逐漸由軟變硬,由單一青玉、雜玉轉為硬玉或透明度好、色彩迷人的翠玉,玉的加工則追求複雜優美的造型,工藝越來越精細或玲瓏剔透。
    雖然,漢代玉器還保留古代先秦遺風,但是收藏價值已大打折扣,所以充斥文物市場的漢玉問者稀少,買者寥寥,投資者開始轉向尋求材質高級較稀少的良玉或工藝十分優良比較稀少的宮中用玉,如宮中佩玉、玉擺件和印璽。所以離現代並不久遠的清中期乾隆時代宮中用玉可拍賣到幾百萬元,這就再一次證明對收藏投資者來說,一件藏玉的價值和保值的基礎是存世量及其變化情況。現代收藏者深惡痛絕古玉高仿品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它使存世量成為未知數,增大投資風險。所以我們收藏古玉一定不要輕易示人,以防高仿行為,傷害真品的價值。此外,進入流通的古玉買賣雙方也要講信用,共同保密,防範風險。
返回列表